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今年以来我区农牧业农村牧区稳中向好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02 13:59

作者:内蒙古新闻网
字号:

保存

今年以来我区农牧业农村牧区稳中向好发展(上) 

今年,我区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制定实施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农牧业由数量优先转向质量第一、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扎实迈好乡村振兴第一步。上半年,全区农牧业实现生产总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87.26亿元和328.66亿元,同比增长2.29%2.36%,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牧业农村牧区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入春以来,全区各地及早动员部署,强化苗情、墒情精准指导,积极应对局部春旱夏涝灾情,农作物总播、粮播面积分别达到13178.5万亩和10233.7万亩,同比增加0.7%0.3%,粮食生产丰收在望,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五连丰”。 

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今年以来,我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草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粮经饲比例调整为721711。种植业通过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实现增值增收。我区还突出标准建设、品牌建设,农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区各地实施农牧业标准化行动和品牌提升行动,推动我区农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 

各地坚持“无标建标、有标提标”,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牧户按标生产,重点推广种养业生产标准152项,全区种植业生产标准化面积达到4731.4万亩,标准化养殖存栏达到2885.6万头只,主要作物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44%。全区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进一步绿色化,农业生产进一步标准化,着力打造肉羊、肉牛、马铃薯、玉米、向日葵、大米、杂粮杂豆等“蒙字号”品牌,形成了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区域公共品牌。“蒙字号”农畜产品品牌舰队联合出击大市场,自信地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今年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也是我区落实10大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农牧业厅成立了10大行动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行动计划、一名厅领导负责、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大技术支撑,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推进10大行动计划落地落实见成效。 

  

今年以来我区农牧业农村牧区稳中向好发展()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我区聚焦培育农牧业产业新动能,农牧业产业化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呈现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联农带农机制更加紧密、活力动能稳步增强的良好态势,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带农惠农成效不断凸显。今年上半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2.3亿元,增长6.8%;完成增加值293.3亿元,增长5.9%。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分享到了农牧业产业化增值效益,经营性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71元,同比增长9.8% 

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通辽市黄河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曾经只能做食品的玉米,经过不同的工序、工艺转化成硬葡聚糖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化妆品等领域,附加值十分可观。据介绍,由此实现了加工型向制造型转变,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增值。伴随着玉米产业链的拉长,今年通辽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我区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政策引导,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等行业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研、积极研究相关对策措施,依据利益联结机制、主导产业、扶贫、产业化发展等因素,进一步强化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支持,将产业化项目资金切块分配到各盟市。与此同时,全区各地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宣传推介等举措,引导各地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布局,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各地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产能扩张、技术改造、创新研发、品牌建设、质量追溯体系、产品销售平台、交易平台(中心)等环节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强化质量品牌,推进模式变革,加大市场开拓,引领绿色发展。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农村牧区产业融合有序推进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破了农牧民生产的老套子、农畜产品销售的老路子,让农村牧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推进和示范项目实施督查落实力度。在加强实地检查、电话回访等督查措施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督查推进会,督导落实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政策,推进2018年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工作。科左中旗等5个旗县成功入选创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构筑起了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新格局。 

全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新型业态。各地深度挖掘农村牧区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创意农牧业,培育农村牧区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依托农牧业产业园区,各地逐步打造出一批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带动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建立与完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内蒙古时要求先行先试的三项重点改革之一。今年以来,我区强化资金政策引导,印发了《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评选认定暂行管理办法》,将联农带农实效作为2018年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监测认定的重点考察指标。结合龙头企业实地监测,自治区农牧业部门深入盟市、旗县,组织龙头企业负责人召开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专题座谈会,宣讲政策、推动落实,进一步引导农牧业龙头企业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随着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展,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民发展、共同致富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今年,我区被列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省份。自治区7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我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作。我区首批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挂牌成立,为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参与并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我区因地制宜、着力探索推进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全区有214万多户农牧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